環保教育活動
2024年4月22日是第55個世界地球日,為了培養幼兒從小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養成愛護環境、珍愛地球資源的良好習慣,讓環保意識和行為根植于孩子的心中。本機構與昆明市西山區第七幼稚園組織開展了“世界地球日”環保教育活動。小朋友們通過繪畫、裁剪和粘貼結合的方式,小組合作製作了保護地球的宣傳畫,宣導人們要愛護綠植,綠色低碳出行,積極為保護環境出份力。






2025年3月本機構與佛山市南海區大瀝貝特幼稚園聯合舉辦小小職業體驗官,廢品回收站,體驗教育源於生活,通過教導兒童垃圾分類處理,認識可循環再用的物件,此次活動提高孩子們廢物利用意識,學會廢物利用 提高環保意識








2025年在第56個“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為培養幼兒環保意識,本機構與南華縣東城幼稚園聯合組織中班組老師和小朋友們走進公園,開展“童心守護地球,綠色伴我成長”主題環保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在春光中踐行環保理念。孩子們化身“環保小分隊”,孩子們戴上手套、拿著夾子和環保袋,分組撿拾落葉、紙屑、塑膠瓶等垃圾,並在老師指導下進行簡單分類。
清理完草坪上的垃圾,老师带领着孩子们开展“发现自然之美”的绘画活动,孩子们通过观察,欣赏,用稚嫩的笔触描绘心中的绿水青山。






電子垃圾回收突破:機器人學會了拆解複雜的電子產品
人工智能驅動的機器人可以從煙霧探測器和熱量表等設備中提取電池,這些設備通常每隔幾年就會被丟棄。面對越來越多的電子垃圾,研究人員正在轉向適應性強的機器人,以使回收更智能、更安全、更高效。在歐洲最大的電子垃圾處理設施之一,大部分拆解仍然是手工完成的,這帶來了安全風險,並限制了生產率。
現在,一個名為ReconCycle的歐盟資助項目正在引入可重新配置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可以適應不同的任務和設備,為應對重大環境挑戰提供了一種靈活且經濟高效的解決方案。Jožef Stefan研究所自動化、生物控制論和機器人學系主任、ReconCycle研究團隊協調員阿萊什·烏德博士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想擴大機器人技術,在目前還沒有機器人的地方引入機器人。」
自動化滿足可持續性
在ReconCycle項目中,由Ude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與歐洲最大的電子廢物回收設施之一Electrocycling GmbH合作開發了一種適應性強的機器人工作單元。機器人系統包括一個機器人、它的工具、一個控制器和先進的人工智能軟件,使它能夠自主地重新配置一系列任務。它可以安全有效地完成複雜的拆卸工作,這要歸功於它的模塊化硬件和部件,其中包括SoftHand,一種精確的、像人一樣的機器人手。此外,該系統還具有協同安全措施,如緊急停車功能。這項發明很及時,因為回收率仍然很低,2022年全球產生的電子垃圾數量達到6200萬噸。僅在歐盟,每年產生的近500萬噸電子垃圾中,只有不到40%被回收。
歐盟聲稱,《電氣和電子設備廢棄物指令》等倡議旨在提高這些數字,這符合歐盟數字戰略和2050年氣候中和目標下的更普遍目標。電子垃圾對經濟和環境都是一個問題。由於回收不足,每年損失價值約840億歐元的重要金屬。該公司聲稱,大約80%的電子垃圾被回收為可重復使用的原材料。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該團隊靈活的機器人系統有望將自動化擴展到回收以外的領域,也許還能擴展到老年人護理和家庭援助領域。
引文:騰訊新聞 - 知新了了


今年夏季,本機構與東莞市志願者拓展服務總隊啓恩分隊、“綠美廣東”東莞麻湧青年志願服務隊聯合在麻湧華陽湖國家濕地公園舉辦「2025新時代文明實踐啓恩分隊志願服務暨第十三屆戶外清潔日公益活動」。
活動當天,志願者們手持長柄夾、垃圾袋、掃帚等工具,分成多個小組,沿著公園步道、湖畔濕地、觀景平台等區域展開地毯式清潔,將收集到的垃圾嚴格按照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等類別進行分類投放。未來,啓恩分隊將持續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匯聚更多力量參與到環保行動中。






去年八月份,為了增強青少年對環境保護的認識與責任感,共同為構建綠色、可持續的生活環境貢獻力量。本機構與崖州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合梅西村開展「守護青草 愛護家園」生態環保戶外公益志願服務活動,本次活動吸引了20名青少年參與到環保行動中來,共同為家園的美好明天努力。
活動現場十分熱鬧,首先吸引眾人目光的是一系精心設計的環保互動小遊戲。其中,「保護我們的綠色家園繪畫比賽」,青少年特別喜愛,每個參與者根據自己的想象和創意繪制一幅關於生態環保的畫作,不僅激發了他們對環保的興趣和想象力,更讓他們用畫筆繪畫自己心中的綠色家園。此外,「環保知識問答大挑戰」則以輕鬆有趣的方式,讓青少年在答題過程中學習到更多關於生態環保的專業知識,現場氣氛熱烈,笑聲不斷。
然後,工作人員帶領青少年對於垃圾分類進行充電,講解垃圾分類的意義、方法和注意事項,引導他們正確分類垃圾,設置垃圾分類實踐區,讓青少年親自動手進行垃圾分類,加深對垃圾分類的認識。工作人員帶領青少年對於垃圾分類進行充電,講解垃圾分類的意義、方法和注意事項,引導他們正確分類垃圾,設置垃圾分類實踐區,讓青少年親自動手進行垃圾分類,加深對垃圾分類的認



舊衣物如何處置
畢業季來臨,高校宿舍區堆積如山的書籍、舊衣物如何處置?天河區聯合華南師範大學與本機構及碳普惠平台給出了綠色答案。一場主題為「踐行無廢校園,共創綠色畢業季」的特色資源回收活動在華師石牌與大學城校區火熱進行,以「碳普惠激勵」助力垃圾分類與資源循環實踐,精准破解畢業季廢棄物激增難題,為廣州「無廢城市」建設注入高校動能,更為即將到來的第十五屆全運會踐行「無廢全運」的綠色理念。
天河區擁有10所高校,每年畢業季產生大量廢棄物品。針對以往隨意丟棄、處理粗放等痛點,天河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生態環境局天河分局聯合校方及企業(本機構是其中之一),創新推出“雙軌制回收激勵”方案。線下即時激勵,在校園主幹道設立智能回收攤位,學生分類投放紙類、織物、金屬、塑料等可回收物後,現場稱重兌換積分,即時換取華師紀念環保袋、雨傘、種子紙等特色禮品;線上碳普惠激勵,聯動廣東省碳普惠平台,將回收行為轉化為碳減排數據,學生可通過積攢碳幣兌換打車券、電商卡等普惠權益,讓環保行為「可視化、可量化、可收益」。活動期間共吸引約220人註冊使用碳普惠平台,回收廢舊書籍1815公斤、廢舊衣物1045公斤,累計減碳17.9噸。
本次活動構建高校的「政、校、企」協同機制,由天河區職能部門指導,華南師範大學後勤管理處統籌協調,穗回收(綠創科技)、碳普惠平台(賽寶中心)提供技術支持,丹田物業、廣電城市服務等企業保障執行,形成「分類回收-數據追蹤-資源再生」完整鏈條。學生自主初篩四類可回收物,專業團隊二次分揀清運,打造環保打卡點,結合「無廢全運」主題強化綠色賽事理念,實時展示回收物對應的碳減排量,深化師生對實現“雙碳目標”的參與感。
畢業季資源回收活動只是天河區大力推進再生資源回收的一個縮影。據瞭解,天河區現有再生資源回收點237個,再生資源中轉站43個,大件垃圾分揀中心1個,再生資源回收點-站-中心佈局不斷趨於完善,可回收物收運量達1200噸/日;高熱值低價值可燃廢棄雜物回收等專收專運服務覆蓋全區,垃圾減量約70噸/日。目前,天河區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87.9%,成效顯著。








推動資源回收利用
為踐行綠色低碳理念,推動資源回收利用,提升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意識,2025年5月24日,廣州市南沙區東湧鎮生活垃圾分類督導組在美的雲築小區開展「綠色低碳•資源回收」主題宣傳活動,而本機構贊助是次活動。現場通過舊衣物回收兌換、垃圾分類趣味遊戲等形式,吸引數百民居民熱情參與,讓環保行動融入日常生活。
活動現場設置的舊衣物回收攤位人氣高漲。工作人員提前佈置妥當,向居民說明規則:居民將閒置舊衣物帶到攤位,可按重量兌換環保袋、日用品等禮品,也能以物換物。居民們積極響應,紛紛提著舊衣物前來。有人稱衣物閒置可惜,借此活動既環保又實惠;還有家長帶孩子參與,傳遞環保理念。活動當天所回收的舊衣物將進行專業處理,實現資源再利用。
為普及垃圾分類知識,現場設有垃圾分類宣傳遊戲攤位,包含「分類精准投」、「分類定點扔沙包」等趣味環節。通過模擬投放、知識問答等形式,讓居民在闖關過程中掌握分類技巧,在歡樂中學習分類方法。現場設置宣傳展板,詳細講解四類生活垃圾的分類標準,工作人員耐心答疑。大家玩得開心,學得認真,一位先生表示遊戲有趣又能記住知識。






提升社區居民環保意識
為深入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積極響應國家對環保事業的號召,推動資源循環利用,提升社區居民環保意識。福田區商務局牽頭主辦,華強北街道福強社區協辦,聯合回收企業及商家,本機構駐深圳的單位有份參與商家行列,在甘泉路近零碳公園開展了「再生資源回收及二手商品交易宣傳進社區」活動。
活動當天,現場氣氛熱烈而有序。在再生資源回收點,工作人員向居民們詳細介紹了各類可回收物品的種類、回收價值及回收方法。他們耐心解答居民們的疑問,指導居民正確分類投放垃圾,並鼓勵大家積極參與到再生資源回收行動中來。同時,在二手商品交易區,居民們將自家閒置書籍、廢棄的手機帶到現場進行交易,通過置換二手商品換取生活用品,居民們不僅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還得到了分享和交流的樂趣。
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推動了再生資源回收和二手商品交易的普及,還激發了居民參與再生資源回收的積極性和熱情,形成人人關注、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





